当前位置: 体检_常规体检 >> 常规体检 >> 青岛宣传体检焦虑,拿什么治愈
“打工人每年最紧张的时刻,除了年底考核,就是年中(终)体检”“每次看体检报告就像开盲盒一样,生怕自己开出‘隐藏款’”……
最近,在社交平台上,年中体检这个话题引发网友热议。不少人表示,体检就像一场大考,令人焦虑;也有人称,打开体检报告单如同高考查分,让人紧张。
体检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健康管理方式,但为何被不少人当成“年度大考”?我们该如何看待“体检焦虑”?
一
“体检焦虑”的临床表现
心理学上,焦虑是一种处于应激状态时的正常情绪反应,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、预感到似乎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。网络上热议的“体检焦虑”被归为由体检而引发的“现实性焦虑”,眼下不少人正被它困扰着。
想到“体检”俩字就纠结紧张。对很多人来说,想到体检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焦虑,就像学生一想到考试就会紧张。
先是陷入要不要去的矛盾犹豫中:不去吧,总觉得自己浑身哪哪都不舒服,害怕拖出大问题;去吧,要排队、要抽血……麻烦吃痛不说,万一真查出点什么多可怕。斗争许久终于下定决心体检,有人又在时间上反复拉扯,“能拖一天是一天”,拖到最后一天才动身,“拖黄”的也不在少数;有人则严阵以待,体检前一周开始戒烟戒酒戒熬夜,健身瑜伽高抬腿,好似焚香沐浴、更衣斋戒般虔诚,“就为体检的各项指标能合格”。
看到医生“皱眉”就忧心忡忡。体检当天如同上考场,焦虑往往会达到峰值。
平时血压心率稳稳的,医院就感到呼吸急促,心脏怦怦跳,血压飙升;检查过程中,往往风声鹤唳、草木皆兵。比如,有人听到机器发出响声时内心警铃大作,会联想到是自己的健康在报警;当医生盯着B超屏幕多看了一会儿时,听诊皱了一下眉头时,检查多问了几个问题时,有人“心里顿时咯噔一下,总感觉意有所指,忍不住反复琢磨,越想越忐忑”。
图源:新华网
拿到体检报告就慌忙“百度”。“小时候怕成绩单,长大怕体检报告单”,虽然体检是为了求个结果,但当报告出炉的那一刻,有些人却“怂”了,迟迟不敢打开。好容易鼓起勇气面对现实,看着报告单上高高低低的数字、上上下下的箭头,面对息肉、结节、肿瘤标志物等令人心惊的专业词汇,有人“悬着的心顿时凉了半截”,忍不住焦虑、担忧,赶紧拿着报告单在网上反复搜索,或是安排下一场体检来核实、比对数值。
二、焦虑背后的“心事”
曾有一项针对名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,45.2%的受访者表示害怕参加体检。另一项针对名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,63.6%的受访者有过害怕看体检报告的经历。为何人们会对体检感到焦虑?其背后隐藏着哪些心理?
市民正在医疗机构进行体检图源:青岛湛山疗养院
“只要不体检,我就没生病”的鸵鸟心态。很多人不愿去体检,是出于逃避现实的心理。
年轻人自恃年纪轻、底子厚,劝慰自己“没必要像中老年人那样定期参加体检”;年纪渐长的中年人身为家庭顶梁柱,不断地告诉自己“可不能查出来什么毛病,还是别去体检了”;老年人即使身体不适,也会安慰自己“上了年纪有些病痛很正常,体检没啥必要”……不想体检的理由五花八门,说到底,是不想面对各种异常的身体指标,生怕自己怀疑的病症成为明明白白写在体检报告单上的事实。虽然也知道是讳疾忌医,但潜意识里总想把未来交给命运,抱着侥幸心理能拖就拖。
“我的散装身体”的悲观心理。有些人怕体检、怕看体检报告,是因为有“自知之明”,清楚自己不规律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。
每一次体检,都如同对过往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一次总结。经常性久坐、熬夜、吃外卖,时不时头疼、胃疼、颈椎疼,有网友甚至调侃自己是“散装身体”——20多岁的人,肩膀47岁、膝盖51岁、后背60多岁、腰快90岁了。人们自知,对身体的消耗,最终会化为体检报告里的指标箭头,但又不愿或无力改变吸烟等坏习惯,于是“身虚”又“心虚”,对体检越发犹豫、抗拒。
图源:新华网
“看不懂体检报告”的迷茫心理。对体检的焦虑,一部分来源于对“未知”的恐惧。
在很多人眼中,一份体检报告的信息含量不亚于一份摩斯密码电报,专业的词汇、复杂的指标和数据,总能让人“不明觉怕”。接下来要面对的事更堵心,问题一堆却不知道该挂什么科室,网络搜索的结果也不知道该不该信。既看不懂,也不知该如何处理,让一些人对体检感到恐惧、产生焦虑,在心理上的抗拒,最终变为行动上的“放弃”。
三、应对焦虑的“三件套”
“体检焦虑”是一种情绪表达,本身并不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,但如果演变为对体检的抵触和抗拒,就有可能给健康带来实质性的不利影响。克服恐惧和焦虑,正确对待体检,不仅需要,而且必要。
长跑爱好者在公园晨练图源:新华社
以“防患于未然”的心态,主动“迎检”。体检,其意义在于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目的是防病、治病、保健康。其实,“你检或不检,疾病就在那里”,逃避体检、不看报告,或许能免除当下的恐惧,但也会因此无法发现、预防潜在的疾病,落入“越不查越害怕,越害怕越不查”的恶性循环。
与其事后叹息“发现得太晚”,不如事先定期参加体检。想明白了体检的意义和重要性,自然就有了克服焦虑的动力,以平常心参与,轻松上阵,为健康“排雷”。
以“日复一日”的自律,积极“备检”。有相关调查显示,大多数人不仅会在体检前尽可能调整作息,还会在刚拿到体检报告的一两周内活得格外仔细。不过,这份谨慎和自我关怀往往不会持续太久,很快又恢复了往常的肆无忌惮,下次体检又陷入焦虑。
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,也是缓解焦虑的底气。比起“紧急养生”,体检后的我们更需要直面问题、解决问题,树立健康观念,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下定决心去改善认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,在饮食上、作息时间上、运动计划上做出改变,然后长期坚持、日常注意,相信通过“日复一日”的自律,体检报告单上会有令人欣喜的变化。
以“相信科学”的观念,理性“应检”。“各种各样的体检套餐,选哪个才对”“体检报告单有不少‘异常’,该如何应对”……解决了各种“不懂”“麻烦”“伪科学”,人们对体检的焦虑自然就会减轻。
对体检者来说,不妨与医生多沟通交流,并主动学习了解一些健康常识、医学知识,体检前,能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体检项目;体检后,能理性应对异常,该复查就复查。以科学的认知和态度,来纾解体检前后的未知和不安。
对医疗机构来说,需要用好科技的力量。比如,把人工智能与医疗体检结合起来,提供更精准、更智慧的服务。有机构打造了“AI数字健康管家”,“通过上传云端数据,可以让异地有经验的医生和AI一起解读最终报告,给客户更多保障”。
此外,社区也要加大科普宣传,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体检的意义等,筑起一道科学防火墙,以抵御伪科学和不良情绪的侵扰。
“千金难买健康身,一日无病是良辰”。健康是财富,是实现一切梦想的资本。让我们从现在做起,从自律做起,摆脱“体检焦虑”的束缚,尽力解开“心结”、减少“身结”,用健康体魄拥抱美好生活。
作者:王婷
欢迎扫码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lmmwphoto.com/cgtj/1693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