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检_常规体检

常规体检的深思

发布时间:2016-11-25 1:10:28   点击数:

研究表明,除了少数情况外,对于普通人群进行的常规体检项目几乎不能有效降低癌症的死亡率。对于普通人群,如果没有特殊的疾病风险,比如家族性遗传疾病、长期吸烟等,很多体检项目非但没有益处,反而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。
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了。普通人为了有健康的身体,除了注意饮食、坚持锻炼之外,绝大多数人也会同意或者进行定期的健康体检,很多单位也会提供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作为员工的福利。这其中,最重要也是大多数人最在意的就是癌症的体检,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:“癌症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。”

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健康意识当然是值得鼓励的。但果真如此吗?每年定期的体检真的有助于防患于未然,能早期发现癌症吗?对癌症的早期发现真的能提高治疗效果,延长生命吗?

1、常规体检差异大

先看看各国推荐的常规体检项目。

医院体检中心的普通男性推荐体检项目包括:血常规、肝肾功能、血脂、幽门螺杆菌、肿瘤标记物筛查、甲状腺功能、糖化蛋白、尿常规、大便潜血、彩超(肝、胆、胰、脾、双肾、前列腺)、心电图、胸部正位片(X光)等等很长一列。女性还要加上乳透检查(红外热成像检查)、妇科阴道检查、子宫双附件触诊、白带常规、宫颈超薄细胞检测LCT、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HPV。

美国预防医学专门委员会(USPSTF)和美国心脏协会、美国癌症协会是美国体检方面最权威的学术机构,它们共同推荐普通男性(即没有特殊疾病风险的男性)每年的体检项目并不多,只有以下数项:1.量血压;2.每4-6年测一次血脂;3.45岁后每3年测一次血糖;4.50岁以后大便潜血或肠镜检查以筛查大肠癌;5.前列腺特异抗原PSA(这一项USPSTF明确反对进行每年的筛查,而癌症协会认为在知情基础上可以考虑进行,但不作为常规项目广泛推荐),另外均推荐每年做一次肛门指检;6.癌症协会推荐每年一次睾丸检查以排除睾丸癌。其余的像血尿常规、超声波、心电图、胸片都不作为常规体检项目进行推荐。

对于女性,它们的推荐则为:1.血压、血脂、血糖检查同男性;2.乳腺的钼靶检查(USPSTF建议50岁开始每2年一次;妇产协会推荐40岁后每年一次;最近癌症协会改为45岁以后);3.宫颈涂片,21-65岁每年一次,3次阴性后改每3年一次;4.大便和肠镜同男性;5.65岁以上每年测一次骨密度。美国癌症协会在年10月21日发布的最新乳腺癌筛查指南中,不再推荐乳腺触诊筛查(包括医生检查或自检)。

另外,对于吸烟的人,如果年龄介于55-80岁、有30(包年)吸烟史(即每天吸烟的盒数乘上年数超过30的)、现仍吸的,或者戒烟年数少于15年的,建议每年一次胸部低剂量CT扫描。戒烟超过15年的,或者有其他疾病导致肺部不可能做手术的人,不推荐。不吸烟的人,强烈反对每年进行胸部X光检查,更不推荐CT检查。

另一方面,同为亚洲的日本厚生省推荐普通人每年的体检项目包括:血圧、血脂、肝肾功能、血糖、尿常规。心电图、血常规和眼底检查只推荐给有比如心脏病、贫血风险的人群。而为了筛查早期癌症,日本的推荐体检方案是这样的:胃癌40岁以上每年一次胃钡餐,或者如果条件允许,胃镜检查;大肠癌:40岁以上每年一次大便潜血;肺癌:40岁以上每年一次胸部X光检查;乳腺癌:40岁以上每年一次乳腺钼靶检查加上触诊;宫颈癌:20岁以上每两年一次宫颈刮片。

可以看出来,中国、美国、日本三个国家对于普通人群的常规体检推荐项目差别很大。最严格、推荐项目最少的属美国,最宽松、项目最多的是中国,日本介于两者之间。

2、争议由来已久

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么巨大的差异呢?癌症的体检为什么不是越多越好、越早越好呢?比如乳腺的检查,检查总好过不检查吧?

其实,关于如何做常规体检的争议由来已久。各个国家的医疗机构,比如美国的医生联合会、内科协会、美国预防医学专门委员会,日本的厚生省、日本消化器病协会、日本癌症协会都就这个问题争议了好多年。

那究竟为什么会出现争议呢?

拿癌症的筛查体检做例子说明。普通人的定期体检,除了排除贫血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之外,其实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癌症的筛查了。大多数人之所以热心体检,也是因为希望如果不幸患上癌症,能早期查出来,不是“早期诊断能提高生存率,改善预后”吗?

其实不尽然,因为体检还涉及假阳性、过度诊断、过度治疗的问题。

癌症的体检是有利有弊的。益处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,因此减低癌症导致的死亡。弊端是假阳性和过度诊断、过度治疗。所谓的过度诊断就是指本来不需要诊断的癌症,比如不会导致症状或者死亡的癌症,却通过一些有侵害的手段进行了费时费力的诊断,甚至由此带来不必要的并发症。癌症的筛查体检的害处通常都被人为地淡化了,而它的好处却被一再夸大。

很多人理所当然地相信“癌症早期发现能改善预后”,其实没那么简单。这句话对于进展过于快速的癌症就不适用,比如胰腺癌。通过每年体检试图早期发现胰腺癌的努力一直是失败的,发现了通常就已经是很晚的了。而另一面,进展非常缓慢预后良好的癌症,比如前列腺癌,早期发现的价值非常微弱,反而有导致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的危险。甲状腺癌也是如此。

再比如,发病率极低的癌症就不适合定期体检筛查。这是因为只要是医学诊断,就可能出现假阳性,而假阳性是癌症筛查体检有可能有害的原因之一。所谓假阳性就是检查显示阳性(有病)但实际是没有病的。为了早期发现发病率极低的癌症,经过初期检查后需要进行进一步更精密检查的几率就增高,也就导致假阳性的概率增高。

低剂量胸部CT扫描对于长期吸烟的人筛查肺癌有效,但对于不吸烟、肺癌发病率很低的普通人来说会导致很多假阳性。出现了假阳性又会为了确诊进一步做支气管镜或者活检。而支气管镜和活检是会带来伤害的,也会有并发症,这就是所谓的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。这样一来,体检的害处就超过了益处。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肺癌协会等组织均不推荐拍胸片的原因。此外,撇开假阳性的危害不说,如果是发病率低的癌症,为了早期发现一个患者的癌症,就会需要对很多本不需要的人群进行体检,这样带来的医疗资源的浪费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。

3、某些场合有效

年1月斯坦福大学曾经在《国际流行病学杂志》上发表了一个研究,回顾所有过去随机对照实验所研究的19种疾病39种筛查体检项目,发现对于普通人群进行的体检项目几乎都未能降低死亡率,只有腹主动脉瘤的定期超声筛查、乳腺癌的钼靶检查、大肠癌的潜血和乙状结肠镜检查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。再比如肺部的X光检查,美国肺癌协会和癌症协会总结过去50年包括欧洲、亚洲数国的研究发现,常规的X光胸片检查对于肺癌诊断率、发病率、死亡率、治疗效果均无帮助。花费和收益不成比例,相反导致不必要的进一步的伤害性检查,甚至手术。

基于这些原因,现阶段医疗发达的美国、日本对于普通人群推荐的常规癌症检查项目只有大肠癌、宫颈癌、乳腺癌这些。前列腺癌是否有必要列入体检项目仍然在争论不休。而胃癌的常规检查也只有日本、韩国、中国等几个胃癌发病率很高的国家推荐。肺癌的常规筛查只对患病风险很高的老烟民推荐。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也不总是正确的。更确切地说,应该是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只是在某些场合下有效。

举例来说,比如卵巢癌。卵巢癌的常规筛查本来是符合常规体检项目标准的,发病率高、进展速度有快有慢,早期发现的手段也存在,比如癌症标记物、超声波检查等。医院也做卵巢癌的筛查体检。为了证明癌症筛查体检的有效性,最理想的办法就是随机对照试验。简单地讲,就是将体检的人群随机地分成两组,一组进行定期的癌症筛查体检,另一组则不做体检。对这两组人群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,最终的比较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:两组人群因卵巢癌导致的死亡率并没有差别。

年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(JAMA)就发表了一项大规模的卵巢癌筛查体检随机对照试验,对象是55岁到74岁的女性,一共有名。体检项目包括肿瘤标志物CA-和经阴道超声波。体检人数为人,不接受体检的人数为人,追踪12.4年。结果发现,体检组中因卵巢癌死亡的人数为人(3.1/万人),非体检组为人(2.6/万人)。体检的人群组死亡率反而高一些,虽然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。这个研究提示了卵巢癌的常规体检是没有意义的。

相反,卵巢癌的体检带来了诸多的坏处。体检组人群中假阳性(即体检提示有卵巢癌,但最终没有)的人高达人。而这个假阳性的人中,为了进一步确诊进行了外科手术的有人。手术显然是本不必要的。更糟糕的是,这个本不需要手术却做了手术的人中,有人因手术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。这是因为卵巢深处盆腔内,通常确诊所用的组织活检很难完成,所以在追加诊断如核磁共振也不能确定的情况下,就只好做卵巢摘除这样的手术了。如果没有进行卵巢癌的筛查体检,比如对照组的人,也就不会引起后续的假阳性,更不会出现手术并发症了。

再进一步简单化,假设为了将个卵巢癌导致的死亡降低到80,需要有4万个人进行筛查体检,其中有个人为假阳性,这个人中为了进一步确诊有0个人需要做手术,结果有个人出现并发症。那这种体检带来的伤害就太大了,不能作为有效的体检项目向公众推荐。要想在将来作为常规的体检项目,就必须提高诊断方法、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,比如开发出不需要做手术,不导致伤害也能做出诊断的手段。

4、如何科学体检?

前面提到,常规体检因为诸多客观因素的存在,不能灵敏、有效地检测出人体的癌症,从而导致人们不必要的过度诊断以及过度治疗,甚至在检测过程中都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伤害与痛苦。

随着生物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,一种新的疾病检测手段:基因检测已经向大家展示出它领先于常规体检的各种特色:

检测过程安全无创:只采取人的口腔黏膜或静脉血,不需其他任何痛苦;

检测结果精准无误:从人体最根本层面——基因水平来检测人体病理情况,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准性与个性化;

预防年限的超早性:从疾病的易感筛查(易感基因检测),到肿瘤的发生预警(肿瘤超早筛查)都将人类疾病的预警期提前了5——20年,还在担心过度治疗?不用,你只要提前预防就好了。

最后开一下脑洞,某个婴儿出生后,父母用出生时的脐带血给他做了个新生儿基因检测,发现这娃基因中有隐匿性糖尿病发病倾向,于是孩子成长过程中,每次去买甜食,销售员都会告诉他:

对不起,小盆友,根据你EHR的分析报告显示,你不适合食用甜食。

要不,试试我们的无糖饼干?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
天津市白癜风医院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lmmwphoto.com/hqtj/2393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