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检_常规体检

岭南画坛传薪人

发布时间:2016-4-20 13:29:23   点击数:

岭南画坛传薪人

2004年11月5日至15日,由广州美术学院、广州市文联及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、岭南画派纪念馆联合主办的“图画岁月?12人中国画展”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治疗白癜风的医院馆美满举行。此次中国画展反应了不同年龄段的画家们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,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一定历史时期教学研究和创作的缩影,也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、广州建设文化强市的一项具实践性、思考性、建设性的不可或缺的学术活动,并将会对岭南画坛乃至全部中国画坛产生积极影响。在研讨会上,杨之光、潘鹤、王玉珏等广东著名的画家、美术评论家、理论家们齐聚一堂,共同探讨岭南国画的发展现状和趋势。现将研讨会要点摘录以下:杨之光(原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,著名画家)看完画展后,我写了一首诗来表达我的感受:观12人中国画展有感似水年华尽白头,图画无愧写年龄。传承恰似长江水,不见高潮不罢休。这个画展展现了广州美院中国画系在山水花鸟教学上的成果。我在教学里一直主张“基本功要严,创作要宽”。今天的展览出现了多种风格、多种面貌的作品,说明了基本功的“严”跟创作的“宽”和风格的多样化是不矛盾的。他们12个人的基本功很扎实,从造型到笔墨都没有走过场的现象。但这并没有限制各人的发展,彼此间的风格有较大的差异,这是好现象。在社会上,大家都认为广州美院是岭南画派。但作为美术学院不应当只是继承某一个画派。在这点上我认为美院的路要走得宽些,应当像海纳百川般吸收各种流派,各种风格。这个展览也可以看到这个优点,学生们并没有局限在老师的影响下,他们在风格、面貌上多种多样。虽然万小宁和朱永成都曾出国留学,但他们回来后并没有完全日本化、澳洲化,依然保存着中国画的民族特色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探索,而且成绩各异。他们的山水画创作,不但画幅大,气势也大,这是不容易的。我常跟学生说,“写意要避免霸气,工笔要避免庸俗”。这两年国画的发展,风格是多了,新的东西、新的面貌也多了,但耐看的画少了,基础松了,不像之前那样抓得那末紧。这个展览没有这类毛病。潘鹤(广州美术学院教授,著名雕塑家)我是出身在20世纪20年代的,那是中国历史变革最利害的时期,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,是中西文化、新旧文化交错碰撞最剧烈的时期,我们走在十字路口上,对前程感到很迷惘,对过去没有一种正确的认识。白癜风专科医院成长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我们这一代在审美观、人生观上,分化很大。当时我们这一代人普遍不喜欢国画,认为国画不外乎是古山古水,它在感情上缺少震撼力,不能激起强烈的感情。可以说,初期的国画跟我们的人生观、审美观融不到一块。后来中国画陆续出现了高剑父、高奇峰、徐悲鸿、刘海粟等新一代艺术大师,在他们的努力下,国画终究掀起了我们的感情,很多人开始走向国画。艺术是离不开审美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的,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。岭南画派为何在我们这样的一代人中都能掀起一个浪潮,是和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人生观、价值观有关的,不完全是技能的问题。技能是一种手段,世界观是一种目的,表达感情,表达世界观才是画家真正的目的。过去的国画,由于画的尽是古山古水,跟现实脱离得太远了。而岭南画派的突起,由于它虽鉴戒了西画的技法,但表达的还是当时人们的情感,有生气,容易引发震动,所以当时吸引了很多人从西画转回到国画。王玉珏(原广东画院院长,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)这是一个高水准的展览。从每个人的画作中,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做作业。这让我回想起中国画系的教学,从关老、黎老开始一直都是非常严格的,我自己也有亲身的体会。美院中国画系这么多年来培养了很多学生,在广东美术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。这次美术展览的参展者们大多是国画系第一次招研究生班的学生,这一批学生也确切非常认真,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这么认真地探索,这一点很难得。我觉得在现在的中国,要看到传统的东西是愈来愈难了,我们的建筑、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要找到中国的东西实在太难了,我们的舞台上穿的全是大裙子,婚纱全是白色,而中国的传统服装只能当作服务小姐的服装,这使我感到很不舒服。看了这个展览,我感到中国画还能体现我们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,正如于风老师在前言里所写的那样:我们要宏扬中国文化的民族传统精神,这是振兴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。如果我们中国画这么一个艺术品种也没有中国味了,那我们中国的传统真的是一点都没有了。幸亏还有这么一班人,依然在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作出种种努力,没有把画作变成中国人画的外国画,这类精神很值得发扬。林丰俗(广州美术学院教授)看完展览以后只有一种感想,就是“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”,由于中国现在处于变革的时期,是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时期。今天的画展是一个高水平的展览,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展览,陈金章老师虽然70多岁,但他的作品一样精彩。我忽然想起一副对联:“春风大雅能容物,秋水文章不染尘。”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理念,对艺术的干扰比较严重。一个真正弄艺术探索的人需要不受名和利的干扰,专心致志,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。陈金章和梁世雄继承关老和黎老的好传统,言传身教,在他们的画作里很难看到外界的名利对其有甚么影响。他们就是埋头苦干,自己探索,迎着艺术的基本规律往前走,不断地探索。而他们对学生的教学是从过去的师徒式教学转到现代的教学情势。常常有人问我:“你是不是属于岭南画派呢?”我觉得这个问题难以回答。岭南画派的教学曾对我们产生很重要的影响。它的内涵跟我们现在所探索的精神是一致的,这本身就是一种继承。今天我们看到的12人的展览,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师徒,但他们又不是之前那种的师徒式关系,在现代的学堂里,老师来自四面八方,有不同的流派背景。大家可以学到不同的方式,容纳更多的知识。宽容,正是现代教学的好处。12人画展是一个很好的成果展览,每个人都在其领域里探索,都获得一定的成绩,都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。卢禺光(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)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这么多年来出了很多人材,美院的国画系一直是广东艺术的领头羊。国画系的重要,从关老、黎老到陈老师、梁老师等1脉延续下来,代表了广东自己的文化。这次画展,我们看到国画系依然存在“夫子气”,这类气质在关老、黎老身上体现过,在陈老师和梁老师身上也有,即便是在最年轻的李劲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lmmwphoto.com/tjxm/1001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