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体检_常规体检 >> 军队体检 >> 体检后的误区,你中招了么AnyHea
某职工连续三年做了体检,都没有发现问题,却在第四年突然查出尿毒症。翻开往年的体检报告才发现,原来在第一年的报告里已有“苗头”,每年的报告都明确要求他到肾科做进一步检查,然而他却从来没有留意过医生的报告建议!
拿到体检报告后不能只看有没有病,更要注意得病的风险
不少人重视体检,但不重视体检报告上的数据,更忽略了体检后应该干的事。
其实,体检只是对身体某一个特定时期部分状态的描述,即健康资料的收集手段,后续的健康管理才是最终目的!
误区一
不懂体检报告无所谓
体检后要认真阅读体检报告,查看报告是否提示了某方面的问题,是否有警告标志。即便没查出什么问题,也不代表你很健康!
看体检报告不只是看有没有病,还要看有没有得病的风险。体检反映的只是当下的状况,即使数据在正常范围内,但并没有反映其上升或下降趋势。
因此,拿到检查结果应该积极咨询健康管理专家,并将个人的家族病史、生活习惯、食物耐受等信息告知,专家可以结合你个人的生活习惯、家族遗传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给你有用的健康建议,还能告诉你,你所检查的项目是不是齐全。
误区二
数据正常身体就没问题
“指标未超出正常值,不代表绝对正常。”
目前大部分体检指标的设定是根据疾病标准而非健康标准来定,换句话说,体检指标正常只能说明身体状况达到60分的及格标准,却不能说明身体是健康的。也就是说,未查出问题者切勿大意:若身体不舒服可以进行咨询,考虑检查项目是否有偏漏、是否该增加检查项目;此外,在健康管理专家的建议下继续保持好习惯,改掉坏习惯,让身体更健康。同时,可将个人及家庭每年的体检报告保存好,建立属于自己和家庭的“健康档案”。
健康体检并不等于健康管理,体检只是健康管理其中的一步,接下来还要查找病因、疾病风险预测、健康干预治疗方案等众多问题,这些都是健康管理的重点环节。
误区三
数据与参考值不同就有病
“指标数据不在正常值内,也不代表一定有病,例如你休息不好转氨酶会增高。”
体检指标的数据是统计学根据大样本定的通用指标,没有包括“小概率”事件。尤其内分泌指标总随着个人生活习惯、身体状态、环境而不断波动,需经过一系列检查才能确诊。
当然,已查出问题者须做好随诊,需通过一系列的检查、复诊,分析比对所有检查结果才可确诊;确诊后若需治疗,应及时就医勿拖延。
误区四
体检报告显示异常盲目吃药
“自己抓药,可能偶尔会撞对,但更多时候会耽误病情。”
体检指标间具有相关性,比如指标显示肝功能不正常,但患者并不知肝功能与哪些其他器官功能(指标)相关,不知引起异常的原因是什么,故用药只治标不治本,并不是有针对性的治疗。
“指标所描述的状态以及相关指标,只有医生才能看得出来,非专业人士不要自作主张买药。”最好接受专业健康管理专家的指导,从心理、运动、营养、睡眠、食物链、环境、生活习惯、行为方式等八方面进行“健康干预”。
许多疾病的发生是与我们的愚昧、无知密切相关,是由我们的不良生活方式、行为习惯、饮食嗜好和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导致的。在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以后,常缺乏健康生活观念的指导,忽视诸多的致病因素。没病也要体检,
不渴也要喝水,
不累也要休息,
再忙也要锻炼。
需知
转载请联系小爱客服A,并经同意后方可转载;并需要标注;如未经同意擅自转载,将追究法律责任
后台回复关键词女性
男性
家庭
声音
体重
体检
医嘱
燃脂操
话题汇总
客服
可收到相关合集(更新ing)
AnyHealt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