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体检_常规体检 >> 军队体检 >> 年年体检还是患上了癌症,到底是哪里出了问
点击上方↑↑↑寿险微课堂,即可收听每天語音课程
白领小朱问:
公司的同事前段时间都接受了一年一度的公司体检福利,胸片和B超检查也都做了,当时说各项指标没有啥异常。结果没过多久,就有位同事被扣上了‘癌’的‘帽子’,竟然还是中晚期!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难道我们做了‘假体检’?
这个问题已不是第一次有人问。据悉,我国超过80%的癌症患者发现时都已经是中晚期,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,病人和家属只能把钱花在晚期治疗上,最后往往人财两空。如果能在早期发现,治愈率可提升到80%以上。
那为什么体检检查不出癌症?究竟选择哪些体检项目,才能揪出癌症早期病变的‘蛛丝马迹’?安公子就来跟大家详细说说。
为什么普通体检往往查不出癌症?
普通体检其实很冤枉,因为它本来就不是查癌的!
普通体检主要是筛查常见病、慢性病,如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,用普通仪器设备就可以完成。如果是症状明显的肿瘤,常规体检也能发现,但是大部分癌症,尤其是没有太多特异性表现的早期癌症,轻而易举就能逃过普通体检的检查。数据显示,体检年肿瘤查出率不足0.02%。
如果要筛查癌症
应该去做专门的防癌体检
防癌体检由肿瘤相关专业人士来进行,采用更专业、更有针对性的手段和仪器,目的是筛选癌症高危人群,实现早发现、早干预、降低死亡率。
举个例子对比看一下↓↓↓
为什么X线胸片检查不能发现肺癌
低剂量螺旋CT可以?
这与设备有关,胸片是从前往后拍摄,会有很多结构重叠,小的病灶胸片是几乎很难发现的,除非肿瘤长到足够大,但此时往往已失去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。而CT是螺旋形扫描肺部,获取的信息量大,能发现病灶更小的肺癌结节。
问题又来了?
???
防癌体检可以%筛查出所有癌症?
当然不能,不然也不会有人明明防癌体检正常,却在不久之后被诊断出癌症了。
原因说来如下:
第一,癌症有上百种,可发生在人体各个器官,任何体检都不可能包括所有的癌种,而且一些癌症还没有有效的筛查手段;
第二,很多癌症筛查有创性较大,比如肠镜,不可能人人都做、年年都做,所以有些可能被漏掉;
第三,一些发病率不高的癌症,不可能动辄就做CT、MRI,但如果使用超声这样容易操作的仪器检查,一些位置比较深的癌症可能会被漏掉。
癌症筛查是不是越全面越好?
有些人可能觉得,反正不差钱,有事没事把所有癌症筛查一遍,不就可以全部扼杀在摇篮里了吗?
这种做法显然不可取。
一方面,防癌体检并不能筛查出所有癌症,一些项目对人体存在潜在的致病风险;
另一方面,面面俱到的防癌体检做多了,可能出现两大副作用:过度诊断和假阳性。
过度诊断
在大家的印象中,癌症基本等同于死亡,但是,有些癌症进展缓慢,并不会对生命造成什么危害,也没有被诊断出的必要。
举个例子:
某体检者被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,要接受手术切除。但是,现实中存在极少数甲状腺癌,即便不手术、不治疗,一辈子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,更不会影响身体健康。问题是,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区分两者。这就叫过度诊断,可能带来过度治疗,风险显而易见。
假阳性
假阳性是指无病的人被筛查手段认定为有病。当人群发病率低的时候,检查的准确度再高,只要不是%,它带来的假阳性结果就不容小觑。
举个例子
小王被诊断出‰(阳性预测值)概率患某癌症,并且会在10年内死去,听上去很严重。
但是,这种癌症的发病率是万分之一,就是每1万个人里,才有一个真正的患者。假如这1万人全部参与了筛查,根据1‰的假阳性率,会有10个健康人被错查出来得了癌症。
说了这么多,终于到重头戏了
???
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癌症筛查?
防癌体检主要针对肿瘤高危人群
高危人群
高危因素包括年龄、性别、种族、工作类型、生活习惯、特殊疾病史和家族史等,一般认为95%以上的癌症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,男性大于女性,有不良嗜好及饮食习惯、职业疾病史、特殊疾病史(肝炎、家族性息肉病)及肿瘤家族史等。
在中国防癌体检主要查六种癌症,分别为:肺癌、乳腺癌、结直肠癌、胃癌、肝癌和食管癌,它们占中国所有癌症发病的80%。
附:中国六大主要癌症筛查方法
肺癌
中国死亡率、发病率最高的癌症。
筛查对象:
长期被动吸烟的人群;长期与煤烟、粉尘等接触的特殊职业人群;患有肺部的慢性疾病如肺炎、肺气肿、支气管扩张、支气管哮喘、肺结核等;家族直系亲属中有肿瘤患者的。
筛查方法:
一年一次低剂量螺旋CT
乳腺癌
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。
筛查对象:
有肿瘤家族史特别是乳腺癌家族史的;因乳腺良性疾病(乳腺增生、乳腺结节、乳腺良性肿物、良性纤维腺瘤等)做过手术的;被发现有乳腺不典型增生、小叶原位癌等癌前病变的。
筛查方法:
B超或“钼靶”,35~55岁的女性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,这个年龄段建议乳腺B超配合“钼靶”检查同时进行。35岁以下,没有任何症状的,建议通过B超进行筛查。
胃癌
胃癌并不可怕,早期胃癌的治愈率高达95%
筛查对象:
年龄在40~69岁之间、有胃癌家族史、长期反复有反酸或胃灼烧感、慢性胃溃疡、萎缩性胃炎、胃息肉、胃部分切除手术后或胃肠上皮化生的人群。
筛查方法:
胃镜,高危人群在40岁时应开始做胃癌筛查,若没有异常,可间隔5~10年检查。
肝癌
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中国一大类人群。筛查对象:
有乙肝病史(乙丙肝炎是最高致癌风险因素)、肝硬化患者、饮食中含黄曲霉毒素的人群、长期大量酗酒的人群、男性人群、肥胖及糖尿病患者都属于肝癌高风险人群。
筛查方法:
超声、抽血化验甲胎蛋白,40岁后每半年检查1次。
结直肠癌
城市里发病率比较高,50岁以上的男性,喜好饮酒。筛查对象:
40岁以上且具有以下一项者,粪便潜血试验阳性、有癌症家族史或肠息肉史者等。
筛查方法:
高危人群做肠镜检查,阳性者根据治疗原则处理,阴性者则每年复查一次粪便潜血试验(FOBT),每隔5~10年复查一次肠镜。一般人群40岁后每年做一次FOBT即可。
食管癌
在中国有高发区。筛查对象:
40岁以上且兼以下1项者,食管癌高发区、有消化道癌家族史、有上消化道病史或症状者。
筛查方法:
内镜,40~69岁的高危人群应每5年筛查一次,若未发现问题,之后可每5~10年再行筛查。
防癌体检显然不是万能的,它不可以保证我们不患癌,但可以尽量让我们不得中晚期癌症。做防癌体检要谨慎,最好针对发病率高、简单无创、诊断效率较高的疾病,如果实在拿不准,建议咨询专业的肿瘤医生。
来源:保险自媒体联盟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了解更多
赞赏
长按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如何快速治疗白癜风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lmmwphoto.com/jdtj/9703.html